当前位置:引念晚>都市言情>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44> 靖难之役2(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靖难之役2(修) (2 / 3)

援救永平,而李景隆一定会乘势进兵攻击北平,只要北平守住之后,待奸灭辽东兵之后,回师夹击李景隆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前殿,朱元璋也对朱棣这番大胆且极具前瞻性的战术布置眼眸一亮,但他还是忍住了没有大声叫好,省得那龟儿得意忘形。

傅友德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笑吟吟地看向朱棣:“燕王的探马不凡啊。”北平附近的任何风水草地都瞒不过他。也正因他掌握的信息及时、完成,他才能立刻做出援救永宁的判断。

徐达没说话。

他心绪还停留在女儿因生育而“身体出问题”这句话上。

难道女儿寿数不长……徐达心疼不已。

耿炳文却在思索后也赞道:“燕王救永平这一招的确妙,北平为饵将李景隆吸引在城下,此时燕王救永平,目的就是要引李景隆来攻。辽东兵吴高,听到燕王来救永平,一定会后退。这样,燕王就可一举解围永平而破李景隆。”

“兵出在外,可避免坐以待困。”朱元璋也忍不住评价了一句,“坚城若是久攻不下,其师必惫,就会由强变弱。这样老四就能以逸待劳,但北平也要一定能守住才行。”

这却是废话了,北平要是没守住,永乐大帝也就不在了。

【而这一战的关键便是要让北平硬抗住五十万大军,因此确定了这个战术以后,朱棣嘱徐王妃与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只须坚守决不可轻易出战。他们只要拖延时间,等他回来就行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那不是一万人,也不是五万人,而是五十万大军。

历史上很多人将北平保卫战的功劳全加在朱高炽身上了,朱高炽虽然功不可没,但当时北平守备军的总指挥其实是徐王妃,朱高炽是在母亲的调度下守城的:“凡部署防御之事,受命于徐氏。”】

能让老四如此信任,愿意将后背交付的女人又怎会是凡夫俗子?朱元璋走上前拍了拍徐达的膀子:“你生了个好女儿。”

他没意识到,本应站在朱允炆那一边评价整个事态的他,如今好像已经完成站在了朱棣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靖难之役了。

徐达也是痛惜中带着骄傲——这可是他闺女!

可是闺女受苦了啊!

【徐达是明初赫赫有名的大将,被徐达悉心培育长大的徐王妃虽得了“幼贞静”的评价,又怎会没有一点将门虎女之风呢?徐王妃作为这次北平保卫战的精神领袖与总指挥,她手下还有足智多谋的姚广孝、拥有丰富经验的顾成,他们二人也为北平城的防御和调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终究寡不敌众,北平哪怕是一座易守难攻的要塞,局势仍然一度十分危急,在李景隆南军的猛烈攻势下,丽正门、顺城门、彰义门险些被攻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徐氏没有害怕退缩,她恐怕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她夜以继日,像永远不会被打倒的铜人铁像,在烽烟四起的北平城中急匆匆穿梭着,一个个军令沉着冷静地下达下去,她不仅与朱高炽及顾成等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还亲自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

但北平城中的兵卒损失仍旧很大,面对兵力匮乏的局面,徐氏还发动城中将领及士兵、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战,给每个妇女都发一副盔甲,而她自己也不顾生命安危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氏悍然无畏的带领下,纷纷披甲上阵,武器用光了,就抛石块、掷瓦砾,冒着攻城的巨石、火箭,拼了命与李景隆大军展开殊死战斗,直到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

仙迹中的视频中展现了后世排演的戏剧中李景隆大军围困北平那乌压压一=大片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大军,刀剑如雨,而不断有巨石与火球坠落的城墙上,那些身影比男子更单薄的女子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她们满脸血污,却还是不停地抵抗与反击。

即便有不少人从小被折断了脚骨、断绝了读书的希望,整日困守柴米油盐与相夫教子的她们却仍旧为了自己的家、丈夫,倾尽所有哪怕付出生命。这一刻,好像真应了那句话,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又何谈男女之分?

【九月十九曰,朱棣率兵驰援永平,吴高自知不敌,尽弃辎重,仓皇退据山海关方向。朱棣解除永平之围,马不停蹄,即刻北上大宁 ,至于朱棣究竟是怎么收服宁王朱权的部队的,这一段在《明史》中记载得格外混乱,也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便都不提了,但朱棣花费了十几天,终于拿下了当地的西北精锐。

宁王驻地的大军有很多蒙古兵,非常骁勇善战,但这里的蒙古兵指的不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那个朵颜三卫,经过历史学家考证,靖难之役时朵颜三卫并不在大宁,所以也根本不存在朱棣为了朵颜三卫答应要与宁王“共天下”的话。

但是宁王的兵还是成为了朱棣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重要因素。 《明史》中曾说“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这是很有见地的结论。取得大宁军后,朱棣终于能够回去了,他一路攻关略地,直扑围攻北平不下的李景隆。

朱棣为借大宁兵马,花了多少时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