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引念晚>都市言情>我家直播间通古今> 吴越钱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吴越钱氏 (2 / 5)

战乱之苦,为褒奖钱弘俶促成了大宋的统一,钱氏也荣登《百家姓》第二,钱弘俶本人在汴京也度过了好吃好喝、赏赐不断的余生。

甚至钱家的子孙在宋朝也一路平步青云。他的长子钱惟濬受封国公、节度使、中书令等职,其他儿子也在各地为官,另外有一个儿子钱惟演甚至官至宰执,往后数代钱家人都与赵宋皇室通婚。

他的女儿嫁给了宋真宗刘皇后的弟弟;孙子钱暧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妹妹;孙子钱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孙女;曾孙钱恕也娶了宋太宗的孙女;曾孙钱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女儿……对比南唐李煜的凄惨,钱家在宋朝的确无比兴盛。

因此先前“多肉植物”那位朋友说,钱家兴于宋,也是正确的。

准确概括便是:钱家起于唐,兴于宋。

由于钱家在宋朝过得风生水起,而且大宋奉行“刑不上大夫”,对文官是百般优容的,因此钱家在两宋时期也是没什么机会用到那丹书铁券。

当时宋朝皇帝对钱家这丹书铁券也很好奇,宋太宗赵炅、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都调阅过这份钱氏铁券,然后看完又原样赐还了。】

林菱一边看导航一边插嘴:“还蛮有礼貌的呢。”

北宋,赵匡胤笑道:“这是自然,我大宋皇帝待臣下向来礼遇,又怎会觊觎臣子之铁券,何况钱氏有功。”

随后他又注意到那三个皇帝的名字。

这就让他不由有点愣神。

另外两个仁宗、神宗就罢了,只怕隔了好几辈,不知其姓名也就罢了。但宋太宗赵炅?既然庙号为太宗,只怕是他的后继之君啊!

可是赵炅是谁?

他儿子兄弟里都没有人叫赵炅啊!

侄子好像也没有啊!

赵匡胤心下忐忑:难不成他的德昭德芳也如那明朝太子一般早逝?而他两个弟弟也比他早亡?他寿数竟如此之长吗?最后竟不得不从宗室里选新君?

但他没了儿子兄弟,还有孙子侄子啊!为何要从其他宗室里选?

何况,宗室里有人名曰赵炅么?

赵光义也想到了这一节,不由面色苍白——他活不长久么?

怎会如此!他身子明明很健壮啊。

“传大宗正寺正司觐见。”赵匡胤也留意看到了弟弟那慌乱的眼神,决定先叫掌管宗室的官员仔细查一查可有人叫赵炅,如今暂且往下听,随后再寻机问仙迹这宋太宗究竟是何人。

【之后,时间便来到了南宋覆灭之际,元军攻破临海城,钱氏后裔钱叔瀤背上铁券南逃,却不慎落水而亡,铁券也就不知去向了。结果有一天居然被元朝一个渔夫捞鱼的时候捞了出来,钱家的十四世孙钱世珪听说后花了十斛谷子买了回来。那时候距离钱家丢失铁券已经过了五、六十年了,没想到竟然奇迹一般回到了钱家,真是奇事。

在元朝时期,元朝为了削弱各族反抗之风,维护其蒙古特权,便对华夏九州行“人种”之分,以便分而治之。元朝将天下之民按照征服或归顺时间先后,划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高到贱的等级,每一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而原属南宋统治地域的江南人民因抵抗元军最为激烈、时间最长,所以被定为最低一等的南人,处处受到歧视与压制,出仕为官无比艰难。

因而在元朝一代,钱氏被世人称赞不忘故朝旧主,弃政隐居,他们大多潜心从事文教与商贾之事中,这丹书铁券也就跟着隐藏深山,算起来,从唐昭宗颁发给钱氏已经历了三个朝代,虽一直被钱家珍藏,却从没有用武之地。】

清雍正年间,雍正听到此处却难得冷冷一笑,半晌,只嘲讽道:“不忘故朝旧主?倒也说得不错。”他没再多说什么,坐在下首旁观仙迹的张廷玉却了然地微微垂下眼眸:都说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但当年那嫌弃水太凉、说头皮痒痒便率先出去剃发的钱谦益也是吴越钱氏。[注]

这对大清而言是个表率,故而当初清廷褒奖钱谦益受其礼部侍郎的官职。

不过令雍正不快的是,钱谦益若是顽抗到底,与他那两个好友河南巡抚越其杰、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一般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也算为前明尽忠,虽顽固不化,但也能叫人赞叹是根硬骨头。

若是钱谦益一心降了大清,日后能一心忠于大清,也算条汉子,当时害怕豫亲王多铎发疯“扬州十日屠”的汉人又不仅是钱谦益一人,多少汉人都变节降了,也不缺他一人。

可是他偏偏选择做那东倒西歪的墙头草,投降后得了礼部侍郎一职不过半年又辞官归隐,返回南京,从一开始对大明毫无留恋开城投降,之后又如此怀念大明、诋毁满清,暗中与郑成功联络,倾尽家产支持反清复明的势力,可那时候明朝气数早已尽了,再挣-扎又有何用?

以清流自诩,却首鼠两端,也不怪被雍正憎厌、令世人耻笑至今了。

张廷玉虽是汉人,但他也不大瞧得起钱谦益这居心反复的品性。

清朝,乾隆帝也十分厌恶钱谦益,他先前就禁毁了钱谦益的所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